古代書齋中的人文風雅
畫家筆下,飄散一縷青煙,一紙素箋,淡香淺墨,行云流水,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活色生香的萬卷書齋。清淺流年,拾綴點滴,便會發現,這些洋溢人文風雅的古代書齋中,承載著當時文人的辛勞、歡愉與希望。
書齋中除了珍藏眾多的書籍外,所用的各類文房清供也是精美細膩(圖為《雍正行樂圖之書齋寫經》)
文人的樂土
書齋的雛形,大概要從春秋時期的私人講學講起。當時,“學在官府”的現象被沖破,諸子百家大興私人講學之風,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以個人身份授徒講學,由于外部條件的限制,他們講學的地方白天是課堂,到了晚上就成了讀書的地方。
此后經歷百年,至西漢,社會經濟、文化全面發展,加上當朝帝王十分重視思想文化的重要力量,書齋開始流行。不少儒家學者和詩賦作家都在自己的書齋中從事文化藝術活動,其中西漢著名辭賦家楊雄的“玄齋”,則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個書齋。
書齋是文人墨客讀書藏書的樂土,也是他們切磋琴棋書畫的桃源
人們印象中,書齋是文人墨客、雅士賢達展露其才華、情趣與魅力的場所。這里是他們讀書藏書、揮毫潑墨的樂土,是他們賞玩奇珍異寶、切磋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桃源,更是文化傳承與融合的樣本。當然,書齋由成形到成熟,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的周期,并顯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。
到了唐宋時期,書齋已十分盛行。由于經濟持續發展,文化藝術繁榮,學術氛圍寬松,把書齋文化推向了成熟的境地。除了忙于讀書做學問,書齋的功能在唐宋兩朝較之前代,文人更加追求閑情逸致的生活情調,以及人格涵養和精神氣質的寄托。而在明清王朝的支持和推動下,書齋成為某種藝術化的空間,使文人書齋的發展得到充實與提高。
歷代文人雅士將書齋當做心中凈土,常常相約三五知己好友談古論今,共敘情誼
歷代文人雅士,將書齋當做心中的人間凈土、世外桃源。劉禹錫的陋室、陸游的老學庵、張溥的七錄齋、蒲松齡的聊齋等等,千百年來,他們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,到了今天,這些已經成為濃厚沉淀的文化智慧。
書齋的雅趣
“室雅何需大,花香不在多”,書齋之美,在于一種文化韻味。那么。文人雅士到底有多看重書齋韻味的營造呢?
明代文人高濂《遵生八箋》中有所記載。“書齋宜明凈,不可太敞。明凈可爽心神,宏敞則傷目力。……齋中長桌一,古硯一,舊古銅水注一,舊窯筆格一,斑竹筆筒一,舊窯筆洗一,糊斗一,水中丞一,銅石鎮紙一。左置榻床一,榻下滾腳凳一,床頭小幾一,上置古銅花尊,或哥窯定瓶一。……或置鼎爐一,用燒印著篆清香。冬置暖硯爐一。壁間掛古琴一,中置幾一,如吳中云林幾式佳。壁間懸畫一。……幾外爐一,花瓶一,匙箸一,香盒一,四者等差遠甚,惟博雅者擇之。……坐列吳興凳六,禪椅一,佛塵、掻背、棕帚各一,竹鐵如意一,右書架一。”書齋的裝飾有很多精妙的設計,但崇尚的是“宜簡不宜繁”,力求“高雅絕俗之趣”??梢哉f古代文人喜愛在書齋中經營生活中最華麗的一面。
古代文人十分重視書齋韻味的打造,崇尚“宜簡不宜繁”,力求“高雅絕俗之趣”
但不止這些,古代文人還喜歡在書齋里做點風花雪月的事情。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名作《陋室銘》中寫到: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苔痕上階綠,草色入簾青。談笑有鴻儒,往來無白丁??梢哉{素琴,閱金經,無絲竹之亂耳,無案牘之勞形。”
他們喜好琴棋書畫,也喜歡文房器物。在書齋的陳設物品中,除了珍藏眾多的書籍外,則以書畫、古玩器物為主,尤其在明清兩朝的皇帝書齋中,所用的各類文房清供更是琳瑯滿目,精美細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