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具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載體
家具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
胡德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40年,曾主編《國家館藏文物定級圖典》之《明清家具卷》,著有《中國古代家具》、《中國古代家具與生活》、《胡德生談明清家具》等,他告訴記者,人們以前說收藏陶瓷、玉器、書畫都是“收藏古董”,但隨著近年來“文化”一詞興起,收藏古董演變成“收藏文化”。
在故宮博物院,胡德生長期研究明清家具、明清家具史,近十年來,他也把對家具藝術的認識提高到文化層面,在他看來,家具與我們密切相關,朝夕相處,中國傳統文化與物質相結合,最豐富的載體首推家具。“中國傳統家具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,如等級觀念、倫理觀念、審美思想、生活習俗等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都是文物,什么是文物?實際上就是文化和物體相結合,所有的器物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。”胡德生說。
為了說明“家具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物質載體”,胡德生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《傳統家具與傳統觀念》,里面列舉了八個專題,其中談到家具的造型、紋式以及我們使用習俗過程中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眾多方面,如等級觀念、倫理觀念、審美觀念、思想觀念、宗教信仰、生活習俗,都能在家具上得到體現,“我還說了兩句話,我說家具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物質載體,再換句話說,是中國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結合,最豐富的物質載體,缺它別的門類哪個也不行。”胡德生說。
古典家具熱體現在明清家具熱
中國古典家具是第一大收藏品,也承載最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,在我國,古典家具熱主要體現在明清家具熱,在胡德生看來,明清家具制造工藝優良,成為了中國古典家具的巔峰之作,“明清家具采用堅硬細密、色澤優雅、紋理華美的珍貴木材,運用精密巧妙的榫卯結構和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,具有文化性、藝術性、科學性和實用性。”但胡德生同時談到,那個時候把明清家具作為藝術文化爭相收藏,掀起家具熱潮的,不是中國人,而是外國人,“當時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的時候發現了中國家具的藝術,自此之后中國傳統家具在世界上出名,其價格在海內外市場上日益看漲,成為繼書畫、陶瓷之后的第三大收藏品。”
胡德生告訴記者,明清家具熱有五次高峰,第一次高峰是在明末清初,“清軍入關,明朝家具被統統掃地出門,剛好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,他們發現了中國明式家具,便買了一些回去,在歐美造成了很大轟動,自此之后,中國的明式家具始終是歐美國家人收藏的重點。”談到歐美人對明式家具的追捧,胡德生說,中國明末清初之際也正處西方歐美國家路易十六時期,當時西方的巴洛克家具過時了,迫切需要一種新的風格代替它,中國明式家具的造型、結構、風格特點正是西方夢寐以求尋求的風格,是一種動中帶靜,靜中帶動的感覺,所以,中國的明式家具首次在歐美國家盛行,形成了第一次收藏熱潮。
第二次熱潮是在鴉片戰爭時候,胡德生說,“1900年,八國聯軍入侵,皇宮里的各種藝術品遭到哄搶,他們爭相挑選珍貴的藝術品帶回去。”胡德生認為,這次的收藏從嚴格意義上來講,不是主動性,而是歷史原因造成的。
第三次熱潮是在“文革”時期,胡德生說,“‘文革’時期‘破四舊’,明清家具被掃地出門,一些外國人瞄準了這個機會,大量購買中國藝術品運往外國。”
第四次是國人為了外匯賣明清家具, 胡德生說,“文革”結束后,政府落實政策發還抄家物資,隨著一批批東西回到了主人手中,不少人選擇拋棄。而這時,一些外國人又瞄準了機會。胡德生說,“當時出現了一些專門做中介的‘二道販子’,他們專門收購明清家具賣給外國人賺取外匯。”
第五次是在1985年,這次是因為一本書,“王世襄的《明式家具》出版后,掀起了又一次收藏高潮,‘二道販子們’買了王世襄的書,按圖索驥,這次走私出去的都是精品。”胡德生說,王世襄先生在政協會議上直流淚,說自己出的那本書沒起好作用,給‘二道販子’做走私指南了。“這次以后,明式家具被搜羅得基本沒有了,人們就開始搜羅殘件,桌子角、椅子腿……再后來,連殘件也沒有了,就買木頭做舊家具賣錢,一直延續到今天。”
古典家具收藏要實用
胡德生從事古代家具保管與研究工作40年,談到應如何收藏古典家具,他說,要從幾個方面考慮,“首先,要看家具上的團案有沒有文化,擺在家里是否能提高文化品位;再有,要講藝術,藝術體現文化,要收藏藝術水平高的家具;還有,家具榫卯結構要精、合理,拿膠水粘的不行,那是違反了文化范疇;最后,家具要實用,實用性是其價值之一。”此外,收藏古典家具也要講究幾個詞,“客廳家具要‘恭敬’,客廳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,體現中國‘禮’的,家具要循規蹈矩;書房家具要‘雅境’,這是做學問的,不能到處是花紋、五顏六色,會打擾做學問情緒,家具最好是圓潤柔和,不浮躁不張揚;臥室家具要‘安靜’,睡覺的地方一合眼什么都看不見,沒必要雕刻、繪畫、鑲嵌得很豪華。”
現代人如果想要收藏古典家具,要如何觀看呢?胡德生在長期鑒定古典家具中總結出了“三步法”, 他說,看家具不能走馬觀花,若腳步不停、眼神不定,那是不行的??醇揖咭欢ㄒ€住自己的腳步,而且不要著急到跟前去看。胡德生建議,用不同的距離來看,“先站在5米之外看看大輪廓、造型,看看器形是否協調和穩重,圖案布局是否合理。如果大的形狀上沒有問題,再到3米之內細看。3米之內要多看一會兒,從上、下、左、右、中間五點出發,看看圖片布局是否合理,雕工是否精細。3米之內還沒看出大的問題,那就上前到1米之內再細看。1米之內主要看看木質,有沒有疤、結子和補丁,是機器雕工還是手工雕工。這些都可以在1米之內看出來。如果1米之內沒看出問題,那說明這東西該買。如果你5米處看這件東西說不出好,也說不出壞。3米處看是模棱兩可,似是而非。等到1米處看已經沒有可看的地方了,這東西你就別買了。”
收藏不一定要買老買舊
中國收藏熱已持續二三十年,在古典家具收藏方面,胡德生反復強調,不要走進收藏誤區。首先,有些收藏家非要收藏古董,這就是一個誤區,“當今家具收藏市場也是魚龍混雜,有人說自己的藏品是明代的,更有人說是宋元的,甚至歷史更加悠久的,令人啼笑皆非,其實即使是明代流傳至今的家具也是鳳毛麟角了,在市場上流通的就更難得一見。”
胡德生同時談到,現在有些現代藝術品比古代藝術品價格高,他認為這是好現象,“歷代都有精品,也有糟粕,舊的未必好,只有好的藝術品才值得收藏,升值空間也較大。與其去拍一個舊的糟粕,倒不如買一個現代的精品,多年后精品的藝術價值仍在,而糟粕無論多久遠都不具備升值的空間。”
收藏不一定要老的舊的,那么,應如何收藏呢?胡德生說,當今藝術品,只要是真材實料、傳統工藝、代表當代最高水平,都是瑞,都有文化,都可以收藏。“要收藏,就收藏精品,雖然精品沒有統一的標準,但我理解的精品,是您喜歡,就是精品,比如買了一個柜子,自己喜歡,親朋好友都說好,就是精品。”
對于收藏的另外一個誤區,胡德生認為,有人把“收藏”和“投資”混為一談,“收藏是個文化活動,是滿足我們精神生活的,而不是投資。比如我買了一件東西,擺在家里,我時刻看都覺得看不夠,這就是精神上的享受。如果你把它作為投資了,天天想著我這東西什么時候升值?那么精神肯定不愉快,活得也累。投資是經濟活動,收藏是文化活動,是兩回事。”